【WikiEXPO全球專家訪談】Geoff McAlister:從風險管控到韌性建構
摘要:WikiEXPO杜拜展會圓滿落幕之際,我們有幸採訪到MiPool與Crypto Risk Office創辦人Geoff McAlister。這位常駐杜拜的金融服務領袖深耕全球市場與數位資產領域逾二十五載,職業生涯涵蓋高盛、瑞信、德意志銀行及阿布達比第一銀行等頂尖機構。他曾任M2集團首席風險官及Hex Trust董事總經理兼市場主管,兼具中心化金融與Web3領域的風險管控、交易及產品專長,迄今已為300餘家機構建構加密資產交易體系、穩定幣解決方案及客戶服務網路。
WikiEXPO杜拜展會圓滿落幕之際,我們有幸採訪到MiPool與Crypto Risk Office創辦人Geoff McAlister。這位常駐杜拜的金融服務領袖深耕全球市場與數位資產領域逾二十五載,職業生涯涵蓋高盛、瑞信、德意志銀行及阿布達比第一銀行等頂尖機構。他曾任M2集團首席風險官及Hex Trust董事總經理兼市場主管,兼具中心化金融與Web3領域的風險管控、交易及產品專長,迄今已為300餘家機構建構加密資產交易體系、穩定幣解決方案及客戶服務網路。

第一部分:博採眾長
Q1:Crypto Risk Office堪稱創新舉措,其創立初衷是什麼?如何滿足當前機構加密參與者的需求?
Geoff McAlister: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2022年都是加密資產市場的分水嶺。市值蒸發超2萬億美元,基礎金融風險管理的潰敗導致Alameda Research、FTX、BlockFi、Genesis、Three Arrows Capital、CoinFLEX、Celsius、Voyager Digital等數十家企業因交易對手風險損失數百億美元,更包括Terra-Luna生態代幣經濟學機制全面崩潰及其錨定DeFi協定逾500億美元的價值湮滅。
此外,約30億美元加密資產因技術漏洞遭竊,而對行業聲譽造成的重創更將持續影響未來數年。
業界長期忽視或遲緩接納傳統金融市場的深厚風險管理經驗。我們致力推廣行業風險管理最佳實踐,推動建立專業風險治理框架,並打造首個加密風險專業社群。
Q2:MiPool同樣獨具特色,其如何透過現實資產賦能加密領域?
Geoff McAlister:MiPool意為抵押貸款投資資金池,旨在重塑抵押金融,透過CeDeFi模式下的去中心化抵押貸款資金池,為Web3抵押貸款市場鋪設基礎設施。
機構管道允許銀行向鏈上投資者轉售抵押貸款,相比緩慢昂貴的MBS結構更高效地盤活資金;零售管道(後續推出)將實現抵押貸款發起與投資的民主化。
MiPool Markets是專門為抵押貸款投資通證提供二級流動性和抵押融資的市場。我們以獨特的抵押管理系統為基石,已與一家管理規模超過一兆美元的全球一線資管機構展開試點討論。
Q3:做為M2前首席風險官與Hex Trust市場主管,您曾為CeFi與Web3建構風控體系。連結這兩個領域面臨哪些核心挑戰?
Geoff McAlister:這兩家中心化機構均提供數位資產服務。挑戰在於兩點:一是狀態與結算。傳統金融中狀態由已知實體控制的帳本記錄,Web3則呈現公開、可分叉、可組合的特性,這打破了關於終局性、再抵押與運營恢復的傳統認知。二是權責界定。銀行採用三道防線機制,而Web3的問責主體常在協議、跨鏈橋與DAO間模糊不清。搭建橋梁的核心在於將銀行風控精髓——風險偏好設定、限額管理、集中度核查、對手方分級、職責分離——移植到質押、流動性提供、通證化抵押等加密原生業務流中。在Hex Trust與M2,我們建構了雙語風控:既採用傳統金融級的風險治理框架來管理風險偏好、授權機制、審批流程與審計追蹤,又針對鏈上活動與7×24小時市場進行本土化改造。這正是我宣導的博採眾長之道。
Q4:您認為當前加密風險管理最欠缺的是技術、治理還是市場成熟度?
Geoff McAlister:歸根結底是專業人才匱乏。放眼諸多主流加密交易所及交易機構,其中多數都未能配備具備深厚金融風險背景的首席風險長。這在傳統金融機構中實難想像,但加密行業仍處於早期階段——初創企業林立,規範的風險部門在預算中仍難覓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機構規模顯著擴大,也往往未能設立專職風險部門,未能讓首席風險長進入執行委員會並直接向董事會彙報。當然,這不僅是設置首席風險長職位的問題,還需配套預算及健全的風險職能。但若一家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服務機構(無論是否涉足加密業務)竟未設立專職的集團首席風險官,這就理應引發各方質疑。
當前加密領域的監管通常要求設立首席合規長,而非首席風險長。合規職能雖能確保實體滿足FATF、AML、KYC、KYT等要求,但這並不足以保護企業(及其客戶)免受風險管理失當的衝擊。事實上,資產負債表管理/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對加密企業及其客戶造成的衝擊與破壞,遠甚於技術漏洞、駭客攻擊及洗錢事件。
治理是關鍵環節。倉位管理工具固然有待完善,特別是在整合鏈外/場外交易方面,但我們已經具備了多金鑰託管、策略引擎、鏈上分析及日益精進的投資組合管理系統等基礎模組。然而事故仍會升級,究其根本在於企業未能固化應急機制:壓力情境下誰有權暫停交易、執行平倉、主導溝通?執行委員會中由誰決策執行停損、在必要時全力保障資本安全?企業實際需要追蹤的參數數以千計:風險偏好與風險敞口的匹配度、各交易場所的流動性梯度、智能合約變更日曆、代幣解鎖/事件熱力圖、跨平台倉位與淨額結算視圖、託管許可權偏差等等。當企業在市場中舉足輕重時,必須組建專職風控團隊並配備合格領導層。最後,我們亟需建立常態化壓力測試機制。每季度開展沙盤推演——模擬跨鏈橋中斷、預言機偏移、穩定幣脫錨等場景,並將經驗教訓固化為政策與代碼。針對「致命風險」的反覆壓力測試,在當前行業中被明顯低估了。
Q5:基於您橫跨西方與中東市場的經驗,您認為海合會地區如何定位其全球數位資產角色?
Geoff McAlister: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地區,特別是杜拜與阿布達比,已完成從試點探索到產業政策部署的跨越:明晰的許可路徑、常態化的監管協同、以及對實體金融應用場景的明確傾斜。當下的機遇在於引領機構級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涵蓋資產通證化、高可信度託管結算,以及基於合規穩定幣的跨境支付通道。該地區在資本形成、基建速度及監管互動方面的比較優勢,與現實資產通證化及銀行級加密服務的要求高度契合。
MiPool(https://mipool.finance/)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我們致力於在監管框架內建構鏈上Web3抵押貸款市場。海合會有潛力成為「Web3金融基建的巴塞爾」,不僅開放包容,更具可預測性與可輸出性。阿聯酋的監管機構更可謂引領全球,能在此生態中運作實屬榮幸,然而其中仍存在一個顯著缺失。
本地銀行本當把握這一歷史機遇,他們既擁有清晰的監管路徑,產業機遇又近在咫尺,但我擔心其步伐過緩。目前有幾家阿聯酋銀行在執行委員會中設立了首席數位資產架構師或類似職位?或組建了專注的Web3銀行團隊?紐約梅隆銀行數位業務主管直報董事長與CEO,花旗在花旗學院內設立了公開的未來金融團隊,摩根大通也推出了專用Web3實體Kinexys(前身為Onyx)。
阿聯酋銀行相比全球同業擁有實實在在的先發優勢與監管紅利。他們仍在淺嘗輒止,但在我看來,他們分明應該全力建構完整的Web3銀行服務生態,這是時代賦予的機遇,引領全球Web3銀行模式與服務創新。我期待阿聯酋銀行能夠勇立潮頭,基於Web3基建共同建構銀行業的未來。
第二部分:鑄信為實
Q1:WikiEXPO已成為金融科技與外匯領域領先的全球社交平台。您認為此類論壇對建構傳統與數位市場間的信任及監管對話有何意義?
Geoff McAlister:市場運行依賴於共識基礎。行業論壇將一年的郵件往來壓縮為銀行、交易所、託管方、科技企業與監管機構的面對面交流。優質平台應產出可追溯成果:統一術語、標準草案、試點聯盟及升級路徑。數位資產要與外匯、支付及證券市場融合,需建立務實橋梁——如何跨鏈驗證身分、如何實現託管分離的券款對付、如何向審計方證明控制有效性。WikiEXPO讓對話更具雙向性與解決方案導向。
Q2:您認為外匯天眼如何強化市場誠信與跨境問責?
Geoff McAlister:外匯天眼此類平台可透過提升行業透明度發揮作用:
讓信任可見:借助會議影響力,將討論轉化為具體可複用的成果——核查清單、操作手冊、範本及參考設計——使圓桌討論落地為具體的執行方案。
建構問責對話:舉辦監管-行業圓桌會議,形成明確公開成果(常見問題解答、指引摘要)。
Q3:對於參與WikiEXPO的金融科技與數位資產新興企業,您有何風險治理與永續發展方面的核心建議?
Geoff McAlister:預演壓力場景,排查「致命風險」。打造能扛壓的治理體系——明確指定審批人、制定金鑰管理預案、準備好事件溝通範本;搭建「最小可行風控站」:隔離錢包/託管、雙人審批變更控制、交易場所/對手方分級限額、自動對帳系統,以及一支可隨時啟動的應急回應團隊。
關於WikiEXPO全球專家訪談
做為WikiEXPO的主辦方,WikiGlobal致力於透過實體展會促進國際對話與合作。透過聯動金融監管、科技與治理領域的全球專家,WikiGlobal旨在深化金融科技與監管科技的融合,提升監管效率與精準度,並推動行業自律。憑藉這些努力,我們激勵金融機構採納最佳實踐,建構一個更透明、更具韌性的生態系統,最終為全球投資者創造一個更安全的交易環境。


在進行交易前,務必先用外匯天眼搜尋券商評價,初步判斷是否為黑平台
想投資美股、外匯、期貨卻又怕被騙?最齊全的證券商資訊都在這
入金前,務必先使用金融市場反詐騙網站外匯天眼,保障你的交易安全
免責聲明: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