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7月一开始,欧元兑美元的走势就开始“掉头向下”,整体呈现先冲高再快速回落的剧烈波动。从7月2日最高点1.1787开始,欧元一路震荡下行,到月末干脆加速下跌。7月中旬那几天尤其凶猛,一天最大跌幅就超过0.8%。截至7月31日,欧元兑美元已经跌到了1.1440附近,整整跌了超2%。但你要知道,7月之前,欧元可是G7国家里表现最抢眼的货币——1月到6月累计升值了4.47%。欧元当时这么强,主要靠三股力
从7月一开始,欧元兑美元的走势就开始“掉头向下”,整体呈现先冲高再快速回落的剧烈波动。从7月2日最高点1.1787开始,欧元一路震荡下行,到月末干脆加速下跌。7月中旬那几天尤其凶猛,一天最大跌幅就超过0.8%。截至7月31日,欧元兑美元已经跌到了1.1440附近,整整跌了超2%。
但你要知道,7月之前,欧元可是G7国家里表现最抢眼的货币——1月到6月累计升值了4.47%。欧元当时这么强,主要靠三股力量在撑着:
第一,俄乌局势稍微缓了一下,中东却紧张了起来,这一来一回刚好让欧元作为“次级避险货币”吸引了一波资金;
第二,欧元区经济数据开始回暖,加上欧洲央行在6月放出偏鹰的信号,市场预期2025年要加息50个基点,而美联储却预计要降息,利差反过来了,资金就往欧元跑;
第三,很多非美投资者开始减持美债、转向欧债。1-5月,欧元区主权债吸引了850亿欧元的外资流入。7月22日那周,欧元净多头仓位已经飙到125,515份合约,比6月涨了15%。
不过进入7月下旬后,情况反转了,欧元被四股力量集体打压:
第一,货币政策分歧加大了压力。
7月24日,欧洲央行宣布按兵不动,存款利率和再融资利率维持在2%左右,结束了连续降息的节奏。这个决定和欧元区通胀降到目标值以及经济回稳有关。不过,拉加德也放话说,外部环境很不确定,尤其是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会让通胀变得难以预测。高盛和摩根大通直接下修预期,认为今年可能不会再降息了。
而另一边,美联储虽然也暂停加息,但市场觉得它第四季度可能还是会降一次,同时长期利率中枢还在往上移。这种分化导致资金从欧元流回美元,美德10年国债利差一直在1.4%左右,这对美元是一种天然的吸引力。
第二,贸易政策突然点燃市场情绪。
7月27日,欧美达成了一份关税协议,主要针对汽车、半导体等领域。虽然最终定在15%,比之前传的30%-50%要温和一点,但欧盟立马宣布了930亿欧元的反制措施,8月7日就生效。这直接影响了欧元区的出口,尤其是汽车行业占了对美出口的22%,关税一加,利润估计压掉3%-5%。协议一出,市场直接做空欧元,汇率当天下跌0.6%。
而这背后更深的隐忧是,贸易战可能影响通胀。如果只是抑制需求,那通胀可能会降点;但如果影响供应链,反倒会推高成本,通胀就可能反弹。欧元现在就卡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贬值有利于出口,但太贬又可能推高输入型通胀,跟欧洲央行的目标背道而驰。
第三,经济数据虽然不差,但市场信心在松动。
欧元区整体PMI升到了51,制造业PMI也快破50了,加上通胀还在2.6%左右,数据其实算是中性偏正。但问题来了:之前大家都在押注欧元会涨,仓位已经堆得太满了。一旦行情掉头,踩踏就开始了。像ING就说,欧元的多头仓位“太拥挤”,现在利差还让持仓成本年化达2%,不少人选择先落袋为安,这就把欧元砸穿了1.16的关键支撑。
第四,地缘风险又回来了。
欧盟的反击措施,可能引来新一轮贸易战。更麻烦的是,如果特朗普团队又开始炒作“汇率操纵”的话题,欧元的压力会更大。再加上中东的局势不稳定,能源价格一旦突破85美元/桶,欧元区的贸易逆差可能会扩大,对欧元更是双重打击。
那企业该怎么应对汇率这么大的波动?
短期来看,欧元兑美元估计还得震荡一段时间。美元有美联储“撑腰”,又是避险资金的避风港,欧元暂时压力不小。
但中长期还是要看三件事:
一是欧洲央行的态度,如果通胀压不下去,降息就别想了,欧元反而能靠这个支撑;
二是看关税的实质影响,如果真把GDP拉下来0.5%,欧洲央行可能就又要宽松了;
三是看地缘风险的走向,特别是能源这块。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现在必须得学会对冲。比如,一家德国车企3个月后要从美国收回1000万美元货款,他们可以用“远期+期权”组合来锁汇:
先把一半(500万美元)用远期合约锁住1.15的汇率,稳拿435万欧元;
另一半用看涨期权,锁定升值空间(花2万美元买个行权价1.15的期权),要是欧元涨到1.18,就能多换11万欧元,跌也只损失2万。
这样一来,既不怕欧元升值,也能受益于贬值,把不确定性压缩在可控范围内。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